从业者准入门槛低、服务质量没有保障、行业监管尚无指定部门
他们不是医院工作人员,却经常出现在病房内;他们和病人非亲非故,却照料着病人的饮食起居……目前,在省城各大医院,流动着这样一个特殊的服务群体―――医疗陪护人员。虽然他们的出现为患者家属减轻了负担,但整个医疗陪护行业却正面临着从业者准入门槛低、服务质量无保障、没有专门的行业管理部门等诸多问题。
陪护人员自己找上门
“要陪护吗?一天60块钱。”3月26日,省人民医院一病房内突然闯进一位姓郭的中年妇女,毛遂自荐给病人做陪护。郭女士说,她已经做了半年多的医疗陪护工作,可以给病人打饭、喂饭、洗脸、擦身,也可以做简单的换药、包扎伤口等工作。
经过一番商议,一位来自祁县的重症病人家属雇用了她。这位病人3个月前遭遇车祸,盆骨骨折,躺在床上无法起身。雇用陪护的费用由肇事者承担。事情商定后,病人对已经照顾他3个月的儿子说:“你可以回家种地了。”随后,郭女士就开始给病人擦洗身子,买饭等。到了晚上,她到医护办租了一张折叠床,在病房内和衣而卧。她说;“我是全天候陪护,这样可以随时照顾病人。”
据几位医疗陪护人员介绍,省城从事这一职业的有上百人,其中有些人隶属于家政服务公司,但大部分是单兵作战。他们频繁穿梭于省人民医院、山医大一院等医院,靠主动上门自荐来寻找服务对象。
省人民医院、山医大一院住院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至少有10%的住院病人雇用了职业陪护人员。
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明
对于医疗陪护人员,大多数病人表示欢迎。特别是一些重病、久病患者,他们觉得雇用陪护人员可以减轻家人的负担。
在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张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师,他已经连续请了两位陪护来照料自己。他说:“子女工作都非常忙,请陪护人员可以避免拖累他们。”
但也有一些病人对医疗陪护人员不放心。据张先生讲,去年,和他同一病房的一个病人也雇了一个陪护,本来双方协商好每天60元的陪护费,但没过一周,这位陪护就提出加薪要求,理由是病人需要洗的衣服较多。后来,病人家属给他增加了5元的陪护费。但不到一个月,这位陪护说自己找到了别的工作,扔下病人就走了。
此外,医疗陪护人员的身体是否健康也是让人忧心的问题。记者随机对省城各大医院的五六位医疗陪护人员进行了询问,他们都没有身体健康证明,而雇用陪护人员的病人家属也很少就此进行检查。
省人民医院的一位护士告诉记者,人患病期间是自身免疫力最差的时候,极易感染疾病。如果陪护人员是某种病菌的携带者,那么极易与患者交叉感染。
新兴行业无管理部门
医疗陪护作为一种新兴行业,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一些常见病种的护理知识、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求其能够理解病人,甚至保护病人的财产、生命安全。太原市三替家政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专门从事医疗陪护的人员在上岗前,应接受医疗陪护知识技能培训,并且每年都要进行体检。但因为目前从事医疗陪护工作的主要是下岗职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及社会闲散人员,他们流动频繁,管理起来很困难。一旦出现了纠纷,病人可能既找不到陪护人员,也找不到能够维权的管理部门。
太原市卫生局医政处的工作人员说,雇用陪护人员是病人及其家属的个人行为,与医院没有关系,所以若在医疗陪护方面出现纠纷,医院也不会承担责任。
太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指导处的工作人员则表示,因其是新兴行业,目前国内尚无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管理。
专业从事医疗陪护中介服务的太原益民陪护中心相关人员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管理办法,保证医疗陪护行业的健康发展,使医疗陪护从业人员也能像家政服务人员一样持证上岗。
采写:本报记者陈俊琦制图:牛力
(编辑:董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