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脑卒中后遗症 家庭康复 护理 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非常严重的健康问题,已成为人类死亡的前三位原因(仅次于冠心病)。在我国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1〗,而生存的病人中至少有一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因此,脑卒中也成为最重要的严重致残性疾病。 使脑卒中病人的肢体和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重塑自我,以新的面貌和心态参与社会生活,充分发挥潜在的能力和创造性,共享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康复的目的,也是康复工作的目标和方向〖2〗。但国内现状表明,脑卒中康复的网络基本上还没有形成,脑卒中后遗症病人转入社区和家庭的连续性康复服务往往水平不高,在社区脑卒中病人的早期康复的意识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康复效果〖3〗。值得欣慰的是脑卒中后遗症病人的家庭康复护理日益受到重视,对脑卒中后遗症病人实施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的康复护理已经成为趋势。本文就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在观念转变、康复护理的优势、主要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等四个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家庭康复护理观念的转变
以往对于脑卒中病人,休息是最常用的康复护理手段,以其自身因素使机体各项功能得以恢复,但其效果往往不佳。现代医学观点认为,应采取多种积极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措施,以促进脑卒中病人功能恢复。侯晓敏等〖4〗学者认为,脑卒中病人的功能恢复可持续到形成固定损害之后5年以上,因此在我国脑卒中后遗症病人仍然可以从康复训练中受益。在西方发达国家,家庭护理医疗日益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为医疗消费群体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也缓解了日益增多的住院费用对患者的压力,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医疗模式。英国研究小组的一项研究〖5〗发现,早期出院支持疗法可缩短卧床时间,而在卒中后3个月,家庭康复组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更好。脑卒中病人以往接受的是被动护理,美国著名的护理理论家Dorothea E. Orem提出的自我护理理论指出自我护理理论是个体在稳定成变化后的环境中维持生命,增进健康与幸福,确保自身功能健全和发展而进行的自我照顾活动,翻开了家庭康复护理的新篇章。黄萍〖6〗曾实施运用Orem自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影响的研究,对32例脑卒中患者采用Orem自理模式贯穿于整个护理全过程,并与34例常规护理组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指数和Fugl-Meyer肢体活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得出结论表明将Orem自理模式运用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护理,可以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2 家庭康复护理的优势
脑卒中急性发作期住院治疗大多数比在家中治疗更有优越性,如尽快诊断,能及时治疗和护理以及早期进行全面的康复治疗,这些都比在家中治疗更容易实现〖7〗,但长期效果而言,尤其是对脑卒中恢复期病人,家庭康复有着住院治疗无法取代的优势。由于入院治疗对患者而言是一种环境的改变,住院治疗将会使其情绪更加低落,依赖性更强,与社会隔离,缺乏参与性,对病情恢复不利〖8〗。陈君等〖9〗通过对141例脑卒中患者的问卷调查发现有73.5%的患者愿意在社区和家庭进一步接受康复治疗,可见康复治疗需求显而易见,恰恰反映居家式的康复护理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冯正仪等〖10〗学者对社区30名脑卒中后遗症期病人进行家庭康复护理干预,于1月、3月的评价发现运动功能部分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显著增强,负性情绪明显减少,不良生活方式有所改变,病人自理能力和家庭照顾能力均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此外,朱建玲等〖11〗对70例脑卒中病人进行康复护理治疗并进行康复评价,在Brunnstrom分级评定、FMA、MBI评分评价上有显著改善,康复护理明显促进运动功能,ADL能力恢复。因此多项研究表明,开展有效家庭康复护理同样可以促进脑卒中病人康复。家庭康复护理的优势还表现在费用的节省,有资料表明〖12〗,家庭康复的确较常规治疗要节省开支,而且可以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加快医院床位周转,减少病人的医疗支出。结合我国处于发展阶段的现状,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背景下,家庭康复无疑是一种最经济的治疗方式,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方向。
3 家庭康复护理的主要影响因素
家庭康复护理尽管有诸多优势,但脑卒中病人病后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按照“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进行综合干预才能保证和维持康复效果。因此家庭康复护理还不同程度受到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3.1 相关基础疾病的控制 脑卒中病人往往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相互影响,不同程度地影响脑卒中病人的后期康复。许多研究已证实,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黎燕宁等〖13〗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对424例观察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发现高血压对脑卒中的归因危险百分比为91.75%,再次验证了这个理论。Kaarisalo等〖14〗研究发现糖尿病人与非糖尿病人相比,脑卒中后4周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均明显增高。Marini等〖15〗曾研究房颤与脑卒中预后的关系中发现,有房颤的脑卒中病人1年再发比率显著高于无房颤者,通过45.2个月随访提示有房颤的患者预后也明显比无房颤者要差。所以在脑卒中后遗症病人的康复过程中,对相关基础疾病的控制与否直接影响康复护理效果,提示我们在进行脑卒中病人的家庭康复护理应当包含对其慢性疾病的管理。
3.2 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 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如吸烟、酗酒、嗜烟等诸多习惯均可以对脑卒中病人的康复带来负面影响,延缓康复进度甚至加重病情造成脑卒中复发。常青等〖16〗学者曾对北京市万寿路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分层随机抽样调查2096人,分析后发现吸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适量饮酒对其有保护作用。提示老年人群生活方式可影响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3.3 社会支持环境的提供 脑卒中病人的家庭康复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社会支持即可作为心理刺激的缓冲因素或中介因素,对健康产生间接的保护作用,又可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有益于健康〖17〗。但脑卒中患者由于缺少被尊重、支持、理解的情绪体验,可能造成其与社会交往不密切,加之日常活动受限,生活能力下降,容易产生负面情绪。马艳等〖18〗对105例脑卒中患者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得出脑卒中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普遍低于正常人,老年和丧偶的脑卒中患者更低,提出护士应运用整体护理手段,加强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可帮助患者适应疾病的过程,提高其生活质量。
4 脑卒中家庭护理存在的问题